当前位置: 首页 > 北湖快讯 > 工作动态 > 政务要闻
山歌好比春江水——北湖区仰天湖瑶族乡廖家洞村脱贫探析
时间: 2018年08月02日 17:32 来源:北湖新闻网 作者:不详  【关闭 打印】  

7月11日,又是一个大热天。

“家文,吃完了吗,要开会啦!”

刚吃完早饭,没等村里的大广播通知,肖国孝的大嗓门就响了起来。

“一下子!”匆匆扒了两口饭,肖家文和肖国孝出了家门。

肖家文、肖国孝,北湖区仰天湖瑶族乡廖家洞村贫困户。

两人紧赶慢赶,刚到村委会,全村脱贫攻坚会议已经开始,远远就能听到北湖区委驻廖家洞村党总支第一支书兼扶贫工作队队长唐树俊的声音。

“最初,有个别贫困户,政府发的禾花鱼苗,他烘了干鱼吃;政府送的猪种,他回头就卖了钱。像这样的贫困户,怎么去脱贫,怎么不返贫?”

“我们搞牛场、搞鱼场、搞电商,就是为了大家真脱贫!”

……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廖家洞村,这个地处大山深处的偏远山村,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引领下,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唱响了一曲造血扶贫、致富“强”心的脱贫致富动人山歌。目前,市级贫困村成功摘帽,59户155人顺利脱贫。

这正如歌曲所言: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险滩湾又多!

  牛场分红

 
 


▲牛场分红大会

7月11日,廖家洞村贫困户的好日子。

这一天,继全村脱贫攻坚大会之后,廖家洞村还召开了牛场分红大会。

这一次,廖家洞村将卖掉40头黄牛,给全村贫困户股东进行分红。

“走喽,到牛场选牛去。”

火辣辣的太阳爬上头顶,喜上眉梢的肖家文顾不上这些,对其他贫困户喊道。

“哞—哞—哞”,很快,廖家洞村牛场所在地——七亩冲,黄牛的叫声此起彼伏。

▲廖家洞村牛场,贫困户致富的希望

贫困户忙着选牛,唐树俊一旁指挥。此刻,他的心情有些复杂。

“这些牛,是贫困户的宝贝,也是我的宝贝。现在要卖掉,我既高兴,又有些舍不得。”唐树俊说。

“牛场,是我们贫困户的致富希望,也倾注着包括区委领导、乡干部在内的太多人的心血。”村支书肖加仁说。

廖家洞村地处我市西南边陲,境内山高地寒、路弯坡陡、交通不便,产业少、资源少、年轻劳动力少,长期处于积弱积贫状态,属市级重点贫困村。全村辖11个自然小组,全村人口426户、1900多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2户、164人,村党支部被区委组织部列为软弱涣散党组织。

如何因地制宜搞好精准脱贫工作?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班子想到了一块,依托当地良好生态环境,发展黄牛养殖。

七亩冲,树木葱茏,溪流潺潺。

2017年5月,廖家洞村高山黄牛牛养殖场在七亩冲破土动工。2017年9月,高山黄牛养殖场正式建成。其中,村集体占20%股份,建档立卡贫困户占80%股份。

廖家洞村采取寄养式扶贫模式,即贫困户将牛寄养在牛场,坐地分红。牛场由村委会统一管理,并聘请专人负责饲养。通过这种模式,解决了贫困户缺乏劳力、缺乏技术等难题,使贫困户当上了股东,发展了产业。

每一次到廖家洞,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李红军都要到牛场走一走,为牛场建设发展排忧解难。

忙乎了一个多小时,40多头要卖的黄牛被挑了出来。

7月18日,第一批30头黄牛公开招标,共销售118290元,59户贫困户户均分红1263元,村集体获18000元。

“当初说要建牛场,我和其他几个贫困户都反对,就怕他们干部把牛养死。这一次,我们是心服口服,干部做得好,群众得了利。”肖国孝说。

  鱼禾共嬉   

 
 

▲禾花鱼基地

廖家洞村,稻田叠翠,生机盎然。

中午时分,贫困户向祥国趁着从牛场回家吃饭的时间,挽起裤腿,下到田间,查看禾花鱼长势。

再过一个月,禾花鱼的丰收季就要到来。向祥国指望,还如往年一样,今年的禾花鱼能够帮他增收入。

高山有好水,禾花出好鱼。

郴州高山禾花鱼是指生长在海拔500米以上山区梯田中的本地鲤鱼,因为水质清冷,鱼苗生长缓慢,靠吃落在稻田里的禾花,其肉质细嫩、肥而不腻、骨软无腥味并且绿色无公害,且富有营养,一直受人青睐。

廖家洞村平均海拔1000余米,田间以种植水稻居多,特别适合放养禾花鱼,放养禾花鱼也是当地村民的一大传统。

廖家洞村,曾经因矿而兴。最辉煌之时,周边有大大小小的锡矿数十家,村民大多进入矿山做事,小小山村一度是车水马龙,繁华不已。

“政府整顿矿山之后,周边矿山关了,村民没了快钱,只能靠山靠田靠土。”肖加仁说。

向祥国曾经也在矿上做事。矿山关停,田土成了他最大的希望。每年,他家都要养殖禾花鱼,少则收入2000多元,多则4000多元。

68岁的贫困户毛隆武老人也是养殖禾花鱼的好把式,四五亩稻田每年可产四五十公斤禾花鱼,收入少说也有三四千元。

近年来,在市区两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支村两委因地制宜,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发展禾花鱼特色养殖。目前,全村禾花鱼养殖户300多户,养殖面积500多亩。仅禾花鱼养殖,村民年可增收7万多元。同时,修缮硬化田埂3210.9米,建设禾花鱼体验基地60亩。

村里花小钱,村民得大益。

“为宣传扩大廖家洞村农副产品影响力,我们连续两年成功举办禾花鱼节,创建了‘高山藏冷水、独味禾花鱼’禾花鱼节会品牌,有力助推全村产业扶贫。截至目前,共计接待游客1500多人,帮助村民销售禾花鱼共计2500余公斤,销售其他农副产品10万多元。”唐树俊说。

稻花飘香时,又将是禾花鱼体验的快乐之旅,还将是当地贫困户的丰收之时。

    致富“强”心  

 
 

▲禾花鱼节体验

2016年5月,担任廖家洞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没多久,唐树俊就听到村民反映,个别贫困户把政府发放的禾花鱼苗竟然转手卖给了他人。

这件事对唐树俊触动很大。思前想后,他明白了一个道理,脱贫,绝不能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必须改变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观念。

致富先“强”心,脱贫靠自身。

针对部分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的实际,扶贫工作队及村支两委大力开展治懒、治愚的同时,积极倡树自立自强典型,不断激发全村贫困户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

心焐热,劲更足,“要我脱贫”真正变为“我要脱贫”。

毛家洞,依山而建的八九个洞窖,冬暖夏凉。

打开一扇扇窖门,眼前的景象出乎记者的预料。洞窖里,不是储存着物品,而是圈养着黄牛,且个个膘肥体壮。

毛家洞的洞窖,正是毛隆武老人的杰作,他称之为“牛窖”。

“他是养鱼的好把式,也是养牛的好把式。”唐树俊对毛隆武老人充满敬意。

“我父母走得早,没读多少书,打小就靠帮队上放牛挣工分来养活自己。”毛隆武老人过了一辈子苦日子,打小明白一个道理——是牛就得犁田,做人就得勤奋。

为了撑起养家的重任,早日摘掉贫困的帽子,毛隆武老人独自上山,搭建简陋的木棚,建起舒适的“牛窖”。他吃在山上,住在山上,只为养牛。

从养殖二三头牛到养殖一二十头牛,从前吃饭都成问题的毛隆武老人在村里率先脱贫。去年,他家建起新房,看过的村民个个说:在村里,数一数二。

▲彭传学在编织扫帚

太阳快要下山,77岁的贫困户彭传学老人从田里回到家里,背上的衣服早被汗水浸透。

还没来得及休息片刻,老人随即轻舞篾刀。手起刀落之间,竹条变成了篾条,篾条变成了篾丝。

彭传学一只眼睛失明,老伴肖春娥智力残障。尽管年事渐高,身患残疾,生活困难,但彭传学老人却信念坚定,希望靠自己的手艺来改变贫困生活。

彭传学老人是李红军的联系贫困户。感动于老人的自强精神,李红军在嘘寒问暖的同时,一再要求扶贫工作队要千方百计帮老人脱贫。

彭传学老人的旧房子因为年久失修而倒塌,后一直借居在同村村民的闲置房屋内。2016年,在区委领导及扶贫工作队、村支两委班子的帮扶下,老人建好了新房,并喜迁了新居。

在彭传学老人的新居,编织好的竹箩筐、竹扫帚堆放了大半个屋子。

“拖扫帚,卖扫帚,都是扶贫工作队帮着我。光卖扫帚,今年我就卖了4000多元。”

“还是党的政策好!我们贫困户有盼头!”说到动情处,彭传学老人偷偷用手擦拭着眼睛。

   党建引领  

 
 

脱贫攻坚,责重如山。

75岁老党员肖根亮最清楚廖家洞村的“家事”:原来村支书与村秘书心有嫌隙,关系紧张,互不往来,导致党支部内部不够团结,党建工作开展被动;在大小会议,一些党员不发言、不献策,为开会而开会;在实际工作中,个别党员畏手畏脚,怕得罪人,不干事、怕担当的情况不少……

“扶贫工作队驻村以来,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助脱贫,一个个问题抓实,一项项工作落细,上下拧成一股绳,使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肖根亮说。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面旗帜就是一份责任。

“三年零六个月,在我们扶贫一线,从抓基层党建到抓脱贫攻坚,唐书记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说起唐树俊,村主任肖和竖起了大拇指。

作为牛场聘请的管理员,向祥国夫妇总忘不了唐树俊对贫困户的好,更对唐书记的为人做事所折服。

“家里小孩没有奶粉,他叫卖奶粉的送过去;牛场没有饲料,他自己把饲料送过来。待牛,比待崽还好。”向祥国说。

对家,唐树俊充满愧疚。

驻廖家洞村扶贫以来,家中四位直系长辈相继过世。可从病重直到过世前,他从未请假回家照顾。老婆早产手术,直到手术前5分钟,他才赶到医院签字。

记者走访了解到,为提高精准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扶贫工作队吃住在村,调查走访,找准路子,精准施策,帮扶发展,每月驻村在20天以上,在全村干部党员中营造出了求发展、谋发展、支持发展的浓厚氛围。

村子富不富,关键靠支部。

近段时间,肖加仁忙着为贫困户引进四季笋种植项目。他说:“四季笋一年四季都能挖,二三年就能见效益。搞这个项目,贫困户肯定能增收。”

几个月前,肖加仁突发脑梗,医生建议住院三个月。可正值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考虑村里事情实在太多,住院不到一个半月,他跟医生提出要出院、回家养。医生拿他没办法,最后只得同意他出院,并劝他别太劳累,注意休息。

“在任一天,有事就要做,要为村民做点实事,给后生做个样子。”肖加仁说。

党员彭晓飞带头脱贫的同时,竭尽所能帮扶其他贫困户脱贫。彭晓飞和彭传学同在一个组,在发展老彭养殖禾花鱼的同时,他帮老彭介绍了一份守厂的事做,安排他的老伴到朱源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做事。

脱贫是奋斗出来的!

廖家洞村的脱贫,还如那首歌: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险滩湾又多……

扶贫更需 因地制宜因户施策

 
 

北湖区仰天湖瑶族乡廖家洞村成功摘掉市级贫困村的帽子,59户155人顺利脱贫,不能不说是精准扶贫工作的一件大喜事。

探究廖家洞村脱贫密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是他们实现脱贫的关键。

贫困地区,贫在没有产业支撑,困在没有产业推动。推动产业扶贫,需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只有如此,方能实现精准发力、精准扶贫。

廖家洞村,山高地寒、路弯坡陡、交通不便,产业少、资源少、年轻劳动力少,这是制约当地贫困户生产发展的拦路虎。可他们没有一味等、靠、要,而是扬长避短,利用当地良好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办牛场,建鱼场,不仅发展了特色产业,还使贫困户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扶贫,扶贫才能有的放矢,贫困户才更有希望脱贫。贫困户脱了贫,扶贫工作队将更加赢得贫困户的尊重。

等着政府送小康,这种现象并非没有。扶贫工作之初,因为受教育程度不高,技术水平有限,对产业扶贫缺乏了解,廖家洞村个别贫困对脱贫显得信心不足。扶贫工作队及村支两委因户施策,扶贫扶志、授人以渔,极大激发了贫困人口不等不靠实现脱贫的内生动力。

既要注重脱贫的数量,又要注重脱贫的质量,贫困户才能真脱贫不返贫。脱贫不返贫,廖家洞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相信他们将更加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发展特色产业,推进产业扶贫,从而确保贫困户真脱贫不返贫。

 
【打印本页】 【加入收藏】 【关闭窗口】